101、“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0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03、系统是指(诸要素相互联结的统一整体)。
104、“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0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0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7、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0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109、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110、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111、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112、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11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11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15、事物的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116、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11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118、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对抗与非对抗)。
119、实践是指人们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2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122、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123、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24、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12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28、理论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2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30、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131、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13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3、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134、对不可之论最有力的驳斥是(社会实践)。
135、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136、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13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38、客观真理是指(正确认识中对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39、绝对真理是指(它的客观性)。
140、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4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42、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4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4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收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14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146、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47、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148、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实践)。
149、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15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151、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5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15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所有唯物主义者)
154、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155、真理多元论错误的实质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56、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5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5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159、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是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是强调(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60、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61、“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16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结合)。
163、把经过实践证实正确的理论看成终极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的是否真理性的标准,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64、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65、毫无内在根据、与客观必然毫无联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是(不可能性)。
166、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67、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仍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8、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169、关于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历史观包括世界观)
170、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7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72、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中不包括(国家政权)
173、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174、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中不包括(人口因素)
175、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76、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
177、社会意识的核心是(人口因素)
178、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79、关于历史观,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18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
18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而充分的发展)
18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
184、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两大理论贡献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185、关于地理环境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地理环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186、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人口因素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187、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88、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189、生产力范畴反映了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90、生产力中的实体要素不包括(科学技术)
191、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要素是(劳动者)
192、生产力中的非实体性要素不包括(劳动者)
19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生产工具)。
19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195、生产关系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19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
19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所有制关系)。
198、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力)。
199、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将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分哪两种基本的类型(公有制和私有制)。
200、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