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欢迎你选择经济学专业——写给浙江理工大学2018级经贸大类同学和家长的公开信

欢迎你选择经济学专业——写给浙江理工大学2018级经贸大类同学和家长的公开信

阅读量:3715744 2019-10-23


“欢迎点击上方 『浙江理工经济生声』 添加关注”
欢迎你选择经济学专业——写给浙江理工大学2018级经贸大类同学和家长的公开信
杨奇明,2019年10月23日每年的专业分流都会上演各专业“抢生大战”的戏码。这个活动不仅影响到各个专业未来几年的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几百名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责任重大、影响深远!这也是我很难接受在专业分流大会上为了争取优秀学生而有任何的言过其实。终究这一代人要面对的是全球性的岗位竞争,那时候靠取巧如何能胜出?
这篇文章既是写给参加专业分流的2018级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也是写给2017级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希望对大家降低信息不对称,更好理解经济学专业有帮助。
我想告诉2017级的同学们,正如你们看到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根据当前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方向及时改进培养方案,我们也在各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而接下来给2018级同学们围绕专业学习和关于经济学专业的介绍,也算是给2017级同学的“再教育”。总之,再次欢迎2017级的全体同学,希望在未来时光中,你们能够在本专业学到经济学独特的思维模式、专业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同时,获得温暖和快乐!
先就将要展开正文的内容做几点说明:(1)本文正文部分并不准备去diss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优与劣,仅在此做简短说明。经济学为现代国家宏微观经济管理提供了思想源泉、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而其方法论和分析方法也可用于理解人类各种社会经济行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统天下”,逐渐过渡到注重理论逻辑自洽和实证检验为主要特征的所谓“现代经济学”为主导的教学和科研体系,这几年甚至主流经济学已经有“主导一切”的趋势。但这是不是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的最终形态?我觉得不是!理由如下:在西方经济学内部,当代主流经济学就一直伴随着各种批评的声音,而这种批评在中国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了;
现代主流分析框架被用于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和帮助中国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多少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完全将其解释为“经念得不对,不是经不好”有点牵强。
新一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图对此进行修正,我认为从处理上述两个问题的意义上讲,做必要的修正是应该的。(2)经济学本科教育事关重大,是全国经济学学科教育和科研发展的基石。作为一个省属公立高等学校设立的专业,我们首先要做好国家标准的学习者和贯彻执行者(这个观点我的很多同行会diss,但我确实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去做)这个角色。后边我会适当介绍本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方向,正是基于上文已提到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的标准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规范等等方面做了明确限定。我们不会100%copy国家标准,但这个标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对未来各个专业的培养方向的意见,我们会予以尊重。(3)本文不想主动去diss其他专业的价值和培养水准,而是只谈本校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应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以及未来计划怎么改进等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每个专业和背后的学科都有其自己的逻辑体系和培养框架,都应该受到尊重。并且,本校的几个经贸大类专业师资和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方面是相互优势互补的,经济学专业也会选择其他几个专业的王牌课程来补充其课程体系。(4)最后,本文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其他个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总归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帮助同学们和家长们更多元地了解本专业,那一定非我之功。本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方面,结构安排如下:首先,结合自身经历和4年任教的所见所闻,谈谈我对本科阶段应该学些什么的几点看法;其次,谈谈经济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更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和“本领”;最后,介绍本校经济学专业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学术市场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生培养未来计划加强和改进的方向。本科阶段应该学些什么
从2015年算起,我已经教了4年的本科经济学课程,也接触了不少本科阶段的学生。我总的感觉是,即使是把自己的学习生涯安排得“无比充实”的“学霸”们,对自己本科阶段应该学些什么,本质上都是迷茫的。既然如此,有很多同学就在“充实”二字上做文章,从评奖、申请出国和找工作的简历上可以看出,学霸们真的很努力了,各种证书横跨数个专业!一些证书似乎是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的标配(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证)。可是一深谈就露馅了,一些证书其实并不能给同学们带来很多的专业知识,甚至提升自信的作用都微乎其微。面对着学生们手里的各种证书,我突然有了一种灵感,其实可以通过它们来表达我的一个“略显极端”的观点,即凡是能通过考试获得的证书,其实都是“知识”和“技能”,而这些技能性的东西恰恰是本科这四年宝贵的人生经历中最不应该太过着力的,因为你今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花钱去学。大学四年是人生精力最好,适合为自己一生打定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醉心于考证机会成本太大(学过经济学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怎么理解)。反过来讲,我认为大学本科阶段最应该学的专业或者课程应该满足如下两个条件:(1)离开学校很难学到,哪怕你花钱请人教你都不可得的知识;(2)你很难通过自学学会的分析方法、理论知识和技能,哪怕你觉得它不“实用”。 现代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科学,而真正属于科学体系的那些学科的基础部分,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这些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方法论、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因为成体系,所以通常无法在学校以外的地方系统学习,也很难通过自学来完成。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基于科学方法论,拥有独立分析框架,其理论体系逻辑严密且可证伪的学科,她被称为是社会科学的皇冠(这些表述并非无懈可击,等你拿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就能来反驳我了~~~)。很多同学都跟我说过,经济学被同学们(这可能也是跟我说的同学的心声,只是不好当面说罢了)认为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够,不利于他们找工作、赚“大钱”。我开玩笑说,上大学如果只是想学会技能找份工作,我们学校附近有好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可供选择,出大门左拐,慢走不送~~~(我在去年专业分流大会上举过浙大被称为“老和山职业技术学校”的例子,很遗憾的)。事实上,大学本科是横在技工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之间的一个坎,只有没有跨过去的人,才真正体会其中之痛,这一点我也在很多朋友身上观察到。这个坎,并不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一时的厚薄上,也不在于多在大学待了一年,而恰恰是大学本科教了那些“虚”的看上去“不实用”的方法论、思维模式和分析框架,因为今后你学的一切新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依附在其上,才能真正与你融为一体,特别是当你工作实践中遇到需要学习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这些基础的东西更加能够让你认清你所处的专业与你要接触的这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比喻,方法论、思维模式和分析框架相当于一整套内功心法,未来学习的所有外家功夫,都可以以这套内功心法来催动。 其实,与数学这样的更基础的学科相比,经济学应该算是一门偏应用的基础学科了。经济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去理解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并且期望能够为经济政策的实施指出正确的方向。微观经济学及其衍生出来的各个子学科和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分析人类的行为,连动物的行为都有预测能力。而宏观经济学则教导人们如何通过几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指标来观察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只不过经济学的每个方向,都需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真正有所建树。这可能也是很多同学望而却步的原因。其实也别这么悲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职业经济学家。在失业和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职业经济学家之间,还有更大的“中间地带”,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具备经济学素养的普通人,在各行各业工作。经贸类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
人很难预知自己未来将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技能,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就必须要开始准备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现下的焦虑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这个创新和颠覆层出不穷的时代。其实不仅是同学和家长感到焦虑,在大学任教的老师也时常会感到焦虑,一方面要担心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不上趟”会不会影响职业前途,另一方面也会担心自己的课程讲授和对学生的指导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反而害了学生。所以我们也是在焦虑中不断寻找确定的东西。我个人到目前为止的认识是,更加基础的东西,更加底层的东西可能更加长久也更加确定,这些东西包括分析能力、思维模式(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和学科基础性的分析框架。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现代社会中,科学有可能被放弃。现代科学体系就是由一套方法论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所构成的。你很难想象在可预见的将来,某个基础学科被颠覆、被淘汰了。经贸大类这些专业的学科基础就是经济学,经济学基于科学方法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更不用说博士)都应该有共同的长期稳定的思维范式。尽管现在大学本科教育经常有专业被删减,但删除的往往是某个学科偏应用的适用于就业形势的专业分支,作为基础学科的专业被删除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它会动摇整个学科基础。(我相信作为有科研追求的大学不会删除经济学专业,否则整个经济学学科层面发展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当前经贸大类四个专业的热门程度,会因为市场反馈而有所起伏(其实我希望市场反馈更加及时一些)。但无论如何别忘了经济学是它们共同的学科基础。未来同学们选择任何一门专业,作为经贸大类的学生,不可忽视对这个学科基础的进一步学习,不能止步于宏观A和微观A。经贸大类学生必须要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素养,这其中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和对学科体系较为完整的认识,原因是它们更长久更稳定,对未来也更加重要(理由见上文)。本校经济学专业近期的努力我以上的几点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被体现在本校经济学专业的努力方向上。培养方案是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今年是各个专业全面修订培养方案的年份,目前工作正在进行中。其实经济学专业每年都会主动根据学生培养的需要,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适当修正。(在此要特别感谢学院教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每次都会给她们带来额外工作。)那么,经济学专业近年来在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特别是未来的改进工作,主要体现了怎样的学生培养思路呢?首先,经济学专业普遍支持本专业学生继续去更高的平台深造,因此会更加重视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升学的机会,更是为帮助他们在未来研究生生涯中更好融入主流经济学。在课程建设上,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设置为4学分制,直接帮助学生加强笔试环节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知识储备。在实证分析方面,在已有计量经济学课程基础上,新增一门3学分的经济实证分析的课程,加强本专业学生在实证分析能力上的培养,该课程基本上跟主流实证分析框架接轨。在新的培养方案中,计划进一步开设融入大数据分析技能的实证课程。以上新的课程设置和调整保证同学们在更高的平台学习时没有生疏和隔离感。而下文提到的在学生指导方面力量的加强,更加强化了这一点。其次,强化经济学专业生师比较高的优势,为此经济学专业在不断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今年已经至少引入4位新老师)。较充裕的师资力量,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普遍较强的年轻老师的引进,保证了本专业实践课的指导普遍能够跟上实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正如上文所说,这进一步保证学生在国内顶尖高校或者国外研究型大学读研时在认识水平上能够无缝对接。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例如,经济类本科毕业的学生如果不会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做一定的定量分析,并动笔写点有条理的东西,这是说不过去的,而我们的实践环节保证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尽管有点俗,但我还是要强调下,16级经济学专业已有两位同学成功保研,从这一点上来说,本专业也并不差。据我所知准备考研并且我认为能考上和已经获得国外大学邀请的同学还有更多。)第三,经济学专业教学实践方面将会更加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并计划为本科毕业就业的同学提供更加实用的偏微观的课程。当然这种课程不会背离前文所说的注重对学生长远发展能力的培养,而非完全是一时的技能培训。例如,我们将开设行为经济学、公司治理这样的微观课程,并引入其他专业的课程与之配合,如财务管理和公司金融。(当然,因为培养方案之间有一个衔接问题,以上的修正只能一步步逐渐实现)。最后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支持学生继续深造,但我们更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我们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也会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综合去判断各类发展路径的优劣势。无论你是去业界、去深造、去“考公”,你们都会得到重视和支持,并且希望能够大家能够从这个培养体系中更多获益。结语最后,谢谢大家关注这篇文章,欢迎同学们仔细阅读,并将其转发给你的父母(如果有必要的话)。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我们全体经济学专业的老师一直在努力!我在去年那篇给经济学本科同学荐书的文章(最新版可以在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公众号上找到)中指出,学经济学的人,普遍能“突破自我”看待问题。近期我的好友浙江工商大学姚耀军教授有一篇文章发表在《今晚报》,题为《成人之美》,其中引用了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成人之美”者未来更加成功。原来利人者最终也能利己。我相信,经济学永远都不是最热门的,也不是最不受欢迎的。但她就在那里,等待着吸引那群应该来的人!-END-经济生声 编辑部
转自“美滋滋教室”公众号
特别鸣谢 | 杨奇明老师
浙江理工经济生声
经世济民,抱道不离,生“声”不息
欢迎扫码,添加关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