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h27pYR6HMbl7ibvejPfdaUggA9uPHHPjm1ekE6wXXwdWVlTNl9jco8qk6PBSpZFeUdibQhq5iam4hLLOmp3dXxesA/640?wx_fmt=gif)
编者注: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通过政协提案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开设“提案视野”栏目,刊登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目的在于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政协提案工作,形成委员关切、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扩大政协提案的社会影响力。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wneMS7yITztxxjtkia9zToeVOGP7F20cZWex8CG9TEiaLYkqib1ftNERuRBqpzr6WiaPRAIcKicr2H7A71eKCuq0Smg/640?wx_fmt=gif)
关于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沈阳健康养老事业的提案
市政协委员 王小奇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十三五”辽宁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
一、沈阳市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市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除了基数大、增速快之外,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问题突出。随着养老理念与养老方式的转变,老年人口结构对高素质、高技能养老服务和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现状
(一)养老服务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踊跃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他们虽对养老事业怀有满腔热情,却可能缺乏对养老行业的认知了解,既不熟悉养老行业法律法规、养老服务机构的运维模式,也不懂养老服务企业的营销策略、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养老服务技术人才匮乏
老年人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决定了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健康监测、营养调配、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我省养老服务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根本无法满足近千万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养老护理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养老护理工作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福利保障缺失,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地位低,导致养老护理员的流动性很大队伍极不稳定。养老护理人员招聘困难,包括养老护理相关专业毕业生也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导致养老行业服务能力不足。
(四)养老护理人员素质偏低
40、50岁的下岗再就业人群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大多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服务内容单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较高层次的服务。
(五)养老专业招生和就业缺少政策优势
目前,我市高校开设的与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并未得到社会关注,在校就读待遇没有优惠、毕业就业前景莫测的现状都直接影响了招生的吸引力。省内五所已开设养老服务和管理专业的高校招收学生人数有限,与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和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目标在“质”与“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我市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沈阳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发展规划
1.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沈阳市老年人口深度老龄化和结构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省情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发展规划。
2.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应当具有前瞻性。规划既要考虑到目前我市养老服务行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更要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人才发展需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要起到引导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应当与我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协调一致。应当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就业体系建设等规划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构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体系
1. 加强学历教育,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结构,科学设置专业,既要培养造就一批学术造诣精深、敬业精神强、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又要加强基层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养老服务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强化继续教育,为了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型或复合型人才,在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轮训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继续教育渠道,一是要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岗位培训力度,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应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对在岗人员定期轮训实行学分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晋级。二是鼓励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业余攻读学历学位,完善知识结构。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课程建设。
3. 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问题,鼓励各高校、职业学校通过扩大招生渠道,参照“免费师范生”模式给予降分录取,以及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助等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学生就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吸引更多生源,逐步扩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
4. 扩大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道,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转岗养老行业,鼓励家政服务人员、医院护工和本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养老护理、医疗护理等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养老行业就业,鼓励退休医务工作者、低龄老年人参与提供为老服务。
5. 实施养老服务人员登记制度,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全省统一的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各市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行统一登记管理,全面如实记录从业经历、从业年限、服务对象评价、参加培训经历、投诉处罚等情况,作为今后评职、晋级、提薪、转岗的重要依据,实现养老从业人员的范化管理。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推进鉴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落实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保障政策
1. 针对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为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与相关院校搭建就业信息对接平台,了解就业需求,提供岗位信息,把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指导、就业见习、职业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2. 在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同时,建议通过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的方式,开发更多适合养老服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四)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激励机制
1. 完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星级评定机制,将养老服务人员从业人员登记注册、职业技能、参加教育培训、规范用工、信息公开等规范管理情况与星级评定相挂钩。鼓励养老机构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按任务、岗位、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以岗位的技术含量、关键程度、贡献大小、效率高低等指标合理划分岗位等级,以岗定薪。
2. 政府应充分考虑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可以通过岗位津贴、财政补贴等方式缓解养老机构用人压力并适当增加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3. 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政府和养老机构应当真正将养老服务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其在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方面获得平等的社会待遇。
4. 建立养老服务行业社会评价机制,省市两级养老行业协会每年应在发布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质量排行榜,引导老年人优先选择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营,从而推动建立与服务质量相符合的养老服务收费机制,促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提升。
(五)提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水平
1. 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监督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平台,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对实施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资源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2.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应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资源。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wneMS7yITztxxjtkia9zToeVOGP7F20cZWex8CG9TEiaLYkqib1ftNERuRBqpzr6WiaPRAIcKicr2H7A71eKCuq0Smg/640?wx_fmt=gif)
关于加快推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体系的提案
市政协委员 姜兴东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节约建筑能耗和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低碳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沈阳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市“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沈阳市政府对推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科学制定了《沈阳市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方案》和《沈阳市2018年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方案》,2018年提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全市居住建筑按照建筑节能率75%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加强施工监管,严格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开展被动房、低能耗建筑试点工程建设。引导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在土地出让环节增加绿色建筑指标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设需求的高效保温材料、高效节能门窗、保温装饰一体化复合墙板、预拌砂浆等绿色建材和部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深化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培育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
二、我市“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存在不足
1. 绿色建筑推广与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绿色建筑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有待进一步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仍限于示范项目,难以形成规模。没有形成有效市场机制,项目融资来源渠道单一,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模式需进一步加强。
3.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当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推进工作基本以政府引导为主,公众的参与程度不足,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认知模糊,仍未形成社会关注的舆论氛围,公众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体系建设推进措施建议
1. 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结合清洁采暖要求,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管网智能调控改造。积极探索以老旧小区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等适老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创新改造投融资机制,委托物业服务及公共设施租赁等吸收社会资本投入改造的利益分配机制。
2.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等重点专项,集中攻关一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产品。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引导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工程。健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节能技术推广制度。
3. 深入开展宣传培训。结合“全民节能行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鼓励行业协会等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量管理、节能量及绿色建筑效果评估、用能系统管理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定。
4. 推进供热计量。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新建建筑和完成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实现供热计量收费,既有建筑逐步实施供热计量改造。建立供热价格和供热计量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供热计量收费项目公示和执法力度。建立供热计量激励机制,提高供用热双方实行热计量的积极性,倡导绿色消费理论,推动行为节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wneMS7yITztxxjtkia9zToeVOGP7F20cZmML8wvQc0gaNoOdeDYNEtF2fpO0puficPiceHs3Ty60VbD4Lkl9vddnA/640?wx_fmt=gif)
■ 提案视野 | 市政协委员孟令山提案 市政协委员刘秀兰提案
■ 提案视野 | 市政协委员朱军提案 市政协委员李建一等2人提案
■ 提案视野 | 市政协委员李宗胜提案 市政协委员郭少武等6人提案
■ 提案视野 | 市政协委员贺燕提案 市政协委员张伟明提案
■ 提案视野 | 市政协委员李铁男等2人提案 市政协委员李响恒提案
传播政协声音
汇聚智慧力量
推动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关注政协 支持政协
投稿请发至syzxyjs@126.com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wneMS7yITzuL1f8iauoJo15Ylhz31MjtiaMniafSKUbdyibzbhsPG5z2BFXfmmdbcuPe3uy1yUrtAcJ2LJ6wV75sqQ/640?wx_fmt=jpeg)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