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那年冬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3)

那年冬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3)

阅读量:3753717 2019-10-24



那年冬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3)
----读先父懋智公戊申之冬日记
那年冬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1)
那年冬天我们是这样度过的(2)
〖9〗 储德兄大年初一流浪成都街头
我们全家谁也不知道,就在举国欢度春节的时候,就在我们到处打听储德兄的消息的时候,储德兄却在经历着一场人生的巨大痛苦。壤塘森工局的官员一意孤行,坚决要将储德兄等13个忠县人和几十个云阳人辞退回家。许多老工人出面说情,希望把这些可怜的孩子多留两天过了年再走。但是不行,那位官员毫不留情地在除夕前一天强行将他们装进了两辆大货车。临行前,食堂的师傅特地为储德兄一行备办了肉食,但储德兄没舍得吃,他说,吃一份肉的钱回到忠县下乡插队能买多少东西啊。那天天气奇寒,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货车上没有座椅,所有人全部席地而坐。风雪往车厢里直灌,整个车冷得像冰块,不一会儿大家都冷得四肢麻木。从壤塘到成都有1200多里,那时还没有高等级公路,全程都是曲曲折折的碎石公路。公路在雪山冰峰间穿行,弯道连着弯道,陡坡接着陡坡,险象环生。最惊险的是中途翻越海拔4458米的鹧鸪山。鹧鸪山山高路陡,冰封雪飘路滑,每年都有三四十辆车跌进万丈深渊车毁人亡,人称鹧鸪山为死亡谷。路过此地的司机无不胆颤心惊。第一天,储德兄一行很幸运地颠簸着平安翻越了鹧鸪山。第二天路况好转,开往成都平原,这时已经是大年三十了。

鹧鸪山雪景,看上去很美,但除夕之夜被驱赶到这里就很惨了。
在车上,储德兄一行就开始商量到了成都就去省革委上访,要求恢复他们的工职,因为此前省革委曾经出具过“便字XX号函件”同意他们回森工局复工。在快要到达灌县(今都江堰市)时他们才得知,森工局官员已经指示货车司机绕过成都直达重庆,防止他们去省里上访,甚至一张手续都没给他们,连旅馆都无法入住。他们觉得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了,就不顾一切,愤怒地跳下车来拦住司机,强行要求司机开往成都。司机坚持执行领导的指示,毫不让步。双方发生争执,惊动了灌县的群众专政指挥部,也引来不少群众围观。储德兄一行倾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围观者的同情,许多老人看到他们小小年龄大年三十流落路途,都伤心落泪。那些平时气势汹汹的群众专政人员竟然也动了恻隐之心,严厉喝令司机改变方向开往成都。离开灌县时已经是深夜12点,这时他们才想起,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除夕,他们从早到晚只吃了一顿饭,真正是饥寒交迫。汽车到达成都,已是大年初一凌晨三点,成都街头北风呼啸寒气逼人。由于没有手续,住不到旅馆,这群可怜的孩子一个个如同幽灵般流浪街头。大家都说,活了一二十年,还是第一次过流浪年。实在冷得受不了,大家就跑到火车站去避寒,在车站坐到天亮,全身都冷麻木了。五十年后,储德兄说起这段往事依然非常感伤,说:“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天亮后,储德兄一行去省革委生产指挥组上访,门岗先不准进,但被他们的惨状感动了,破例放行。还好,接待他们的正是上次给他们开具“便字XX号函件”的“85号”办事员,对他们情况比较了解,就马上打电话到壤塘。壤塘接电话的也正是森工局那位坚持要辞退他们的官员。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不出,最后竟说是为了执行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不顾此事发生在最新最高指示发表之前。“85号”叫森工局派人来成都当面解决。但森工局官员们都在过年,迟迟未派人来。到了2月25日,“85号”说,壤塘再不来人,我们就自己解决问题了。26日,果然以省革委生产指挥组的名义下了文件。文件按规定不让外人看,但由于储德兄一行天天在生产指挥组进出,已经混熟了,意外获准看到了文件。文件内容主要有三点:1、这些人虽然是初中66级毕业生,可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招工,属于四个面向。2、这些人是在毛主席最新指示下达前返局的。3、应该按照314文件,中央《67-55》《67-50》《68-10》号文件办事,也应按原来森工局《04-52》文件办事。这些人如是私招乱雇的,应退回。如不是,则不应退回。这份文件同时也发给了马尔康州委。至此,一波三折的复工一事宣告结束,储德兄一行随即返回壤塘。储德兄在那里又经历了一言难尽的更加艰难的历程,直到1982年才调返故乡忠县。其间可谓血泪斑斑触目惊心,那是另外一本厚厚的书。我们家里收到储德兄告知详细经过的来信,已经是3月5日。父亲日记:“接储儿24日从成都来信,看了几乎哭起来。”悠悠往事,哪堪回首! 〖10〗 全家都在艰难中我家的经济常常陷入困境,衣食难以为继。父亲11月28日日记:“仁德几次为衣服过坏和无汗衣与得玖嚷嘴,我家衣服太缺也是有问题。”12月9日日记:“衣服太成问题,特别是仁德,每次要换衣服就几乎哭起来,因根本上无衣可换。”这两则日记都写到我,虽然已经过去了51年,仍然令我心酸。当年我就是如此的寒碜凄惨!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父亲不得不去城郊蔬菜社当会计。蔬菜社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些无业人员组成的,利用城郊的零星闲置土地种菜,收入非常微薄。以父亲这样一个资深的财务人员、县财政局总会计,去打理一个蔬菜社的简单账务简直是小菜一碟。但是父亲本着他一贯的敬业精神,仍然非常认真负责。这在他的日记里有许多记载。父亲的这份工作每月大约能拿到几元钱。几元钱对于我们家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母亲由于多年疾病缠身,健康状况极差,人们都称她为“半条命”。但是即使如此,她还得每天坚持上班。她要是不上班,全家岂不饿死?母亲本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是民国年间的知识女性,从来不善针线。但在40岁后迫于生计,不得不从头学习做鞋。每天下班回家,母亲便抓紧纳鞋底。纳鞋底对于那些从小操劳家务的劳动妇女是非常简单的,对于母亲就很难了。她经常把手扎出血,也经常因为缺少经验,在使劲拉动扎鞋的麻绳时不慎将厚实的鞋底一下打到嘴上,弄得满嘴是血。父亲日记里多次提到母亲扎鞋:“晚上得玖忙为我扎鞋底,准备做双新鞋去汝溪。”“晚上得玖扎鞋底至9:00后。”“得玖为我熬了多少夜做的新鞋,昨晚上大功告成,今天上脚了,真不容易。”“得玖今天又开始为储德扎棉鞋底,预计一个月内完成。”那时母亲总以为自己快要病死了,她无数次祈求上天,让她再活些日子,如果能看见最小的儿子仪德成家就死而无憾。这是一个母亲的泣血心声。当时谁也不敢肯定她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可能是母亲感动了上苍,她后来不仅看到了仪德成家,还看到了仪德的儿子成家。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已经94岁高龄的母亲仍然健在,她的曾孙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我的妹妹陈瑜、弟弟仪德,都是从小就很懂事很勤劳的人,都懂得心疼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分忧。1966年底,在文革大串联的高潮中,年仅12岁的瑜妹竟然约上另外两位同样12岁的女同学,一起从忠县步行串联去200里外的万县(今万州区)。现在12岁的孩子上学还要家长接送,而当年瑜妹等三位女孩子已经背着背包用两天时间徒步走到了万县,平均每天走100里山路,这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我要说的不是她如何勇敢坚强不怕困难,而是在串联结束离开万县时,她用身上所剩的钱给母亲买了一双当时非常时尚的尼龙袜子和两包香烟。她小小年龄孤身在外是怎么想到这些的?为了贴补家用,瑜妹剥菜头、剥菜皮、抽菜筋这些制作榨菜的前期工序都做过。剥菜头是在长江的河滩上,江风凛冽天寒地冻,天不亮就去,天黑才回家,多么辛苦。比瑜妹更小的仪德弟,每天中午去给瑜妹送饭。有一天,到了天黑仪德弟还未回家,父亲日记里写道:“仪德给陈瑜送饭天黑未归,心急欲死,结果才是穿菜头去了,得了7分钱。”原来仪德弟到了河滩上,得知穿菜头可以挣钱,就留下来一直穿到天黑,收入工钱七分。这可能是仪德弟人生第一次挣钱,辛辛苦苦大半天,只挣了七分钱。多么可爱的弟弟呀!仪德弟由于从小就优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先后任忠县财政局、人事局、人社局局长,任财政局长达11年之久,时政绩特佳,曾获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接见。父亲日记里有多处剥菜头菜皮的记载。1月18日,六妹昨天去背回菜皮,剥完后今天去卖得三角钱。今天又背回两背,我们一家都参加剥菜皮,可能明天能多卖点钱。六妹明天去剥菜头,今年秩序较好,如能剥到一二月最好。1月22日,晚上全家剥菜皮,一天约可卖两三角钱。1月24日,一天都不太舒服,服化凤丹八粒,晚上剥菜皮支持不了。剥了6天菜皮,共可得1.86元,六妹剥菜头可得2元多,共可得4元左右,这几天真是钱紧,4元钱亦不无小补。1月28日,今天领菜皮钱2元,菜头钱2.12元,共4.12元。2月2日,晚上继续剥菜皮,昨天又领了菜头钱2.01元,连以前共有6.13元。2月5日,今天领回菜皮钱0.92元,明天起不收菜皮了。连前共领8.53元,未领的尚有1.04元,共9.57元。2月9日,陈瑜、仪德很早就去剥菜头。陈瑜今天抽菜筋得0.62元,仪德昨天剥菜头得0.38元。……今天中午仪德饿了一个中午饭。2月10日,瑜仪两儿七点去河边剥菜头。2月11日,今天陈瑜剥菜头得0.84元,仪德剥菜头得0.35元。2月19日,今天瑜儿仪儿又去剥菜头了。看到这里,难免为之鼻酸泣下。难忘的戊申之冬,我们一家就是这样度过的。就全国而言,像我家这样的境况何止千万。我家不过是中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2019年8月26日链接:
穷作乐的日子
咏重庆朝天门诗词二首
莫斯科—圣彼得堡31首
将赴俄罗斯旅游拜别老母怆然赋此
瞻仰昆仑关
我和一个“军统特务”的交往
家乡民俗中的面条
不能忘记许伯建先生 ——在一次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目击蓝鳍金枪鱼解体秀
她是我一生最敬重的老师(每年教师节发一次)
重庆小面赋
闲侃重庆小面
马士弘记忆里的石牌之战
三角形的天
楼下的年轻夫妻
偶翻旧日影集感不能已走笔成此
四面山纪游三首
对李少君诗《她让我摸摸乳房就走了》的讨论
江西行吟一组
七夕无诗,发三十年前旧作若干……
白桥溪的叠影
红旗河沟到了
让耳光再响一会儿……
虞廷七月诗词22首
找个地方写情书
孔子劝子路不要亮剑
苦累劳作二三事
“看菜筋”的日子
从天坑之父说起
从“谢谢聆听”说起
剥菜头的日子
张扣扣死定了(旧文翻晒)
与张亮的三次巧遇
旅滇诗稿(陈仁德、张庆辉、张梦云)
我不务正业很多年
忠县石宝寨的前世今生
浩然之气上薄云天 ——读连横先生的抗日诗
大      刀       行
石缝里长出的参天大树 ——序《陈仁德文存》
文化的奇迹
重庆有个“故人旧事”文学社
陈仁德六月诗词录
重庆市诗词学会召开“五大”
复兴国学不能一哄而上
“操场埋尸案”随想
重庆地名有点怪
长声幺幺哟唱起来 ——对一首四川民歌的回忆
小时父亲的名字是机密
故乡的水井故乡的黄葛树
故乡的河滩
我历年咏屈原和端午的诗(选) 
                                 
欢迎关注 感谢赞赏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