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pRQdmJVIMyy5091m5LN7DjGzy6QuhBrJGfeibtuEpo7Ur7TCq32V93iarn9JaVhBK5m3Fyr6FwpjPGvx5z6oiagLA/640?wx_fmt=png)
歌德曾说过:“真理永远比谬误更难以发现。”完整地挖掘出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并不简单。对于中美贸易战,学术界探讨出了种种原因。而网上却有不少不良媒体,利用中美贸易战大肆贩卖焦虑与“爱国”情怀吸粉。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类报道与文献,略加思考与分析,尽量理清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pRQdmJVIMyy5091m5LN7DjGzy6QuhBrJUQsr9SSsibmPuqqnpxbPbuz7lTjwSzIsy2cicNIwO75XelXdYGcVWAnw/640?wx_fmt=png)
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是,长期的货物贸易逆差,是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战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数额,从2001年中国“入世”至2008年逐年提高,而自金融危机后,逆差数额波动式上升;不仅如此,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数额已占美国总贸易逆差数额的47%,接近半数。这样看来,美国以逆转美中长期贸易逆差作为发动贸易战的理由,显得合乎情理。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一直声称要通过贸易战达到的目标。
但事实上,这个目标经不起推敲,以此作为发动贸易战的原因,不符合逻辑与常识的检验。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原因之一是美国巨大的消费需求与国内中低端制造业低落的矛盾。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总支出与总出口之和,倘若总支出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总出口即为负,即出现贸易逆差。美国人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决定了美国人对于各类日常用品的需求庞大,国内总支出庞大。但这类依靠廉价劳动力等低成本条件所生产的产品,美国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这类产品的最大进口国,就是中国。倘若美国因此拿中国开刀,从贸易常识上是说不通的。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开展,是因为国际分工的不同。中美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的不同,导致两国产业政策、补贴力度的不同,自然导致了双方国际分工的不同。美国所需的大量产品需要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美中贸易逆差的存在,是无法通过发动中美贸易战来消除的。
控制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也是美国对中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出于政治、军事的考虑,美国对大量本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进行了严格控制,该类产品要想出口中国,要经过层层审批才能得到批准,而中国对此的需求相对稳定,这就大大降低了该类产品本该出口中国的总额,也大大削弱了美国在科技层面、高端制造业层面弥补贸易逆差的可能性。有学者进行数据模拟后指出,如果美国完全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的限制,则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降幅为22%,2014年降幅为36%(王孝松,刘元春,2017年)。由此可见,政治、科技与军事方面的御守,是导致美中巨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战,逆转美中贸易逆差只是一个借口,并不是其挑起冲突的原因,或者说最终目的,将此作为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是不符合逻辑的。回看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当时,美日贸易逆差占美国总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一。美国控诉日本对其产业进行变相补贴,造成不公平竞争;因东芝向苏联出售半导体材料,对日本主要企业进行制裁。美国的这两项举措,与如今中美贸易战中美方的举动十分相似。
把美日贸易战与中美贸易战联系起来,美国的确有发动贸易战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有了危机感,觉察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赶超自身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势头,担心其最终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美国打压了当时日本的东芝等高新技术企业,且通过“广场协议”操控日元价值,最终造成日本经济低落二十年;如今又制裁、封杀华为,并把一系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进行重点安全排查,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或断供,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其次,如今美国所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实际上是维护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需要。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9月,终于兑现了其竞选期间的“减税”承诺:税改计划正式出台。而近几年的贸易保护政策,则带有缩小税改计划所带来的财政赤字的色彩。最后,发动中美贸易战有迎合美国竞选政治的原因。共和党想要获得美国中、南部以及五大湖“铁锈地带”的选票,就必须挑起对中国的新一轮贸易摩擦,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补贴本国传统产业,“复兴”美国制造业。尽管这可能会造成美国消费者承担更高的费用来购买同样的产品等经济上的负面影响,但至少,政府为情绪低迷、前途迷茫的美国蓝领工人们出了口“恶气”,也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pRQdmJVIMyy5091m5LN7DjGzy6QuhBrJUQsr9SSsibmPuqqnpxbPbuz7lTjwSzIsy2cicNIwO75XelXdYGcVWAnw/640?wx_fmt=png)
以上种种原因,指向了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根本动机——通过损害他国利益,维护本国利益。难道美国发动这次贸易战,就拿不出一个既符合逻辑、又合乎“正义”的原因吗?想到这里,笔者把目光投向了美国指摘中国次数最多的一项“罪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通过不公平竞争获得的。中国屡遭美国谴责“未履行进入WTO的义务及承诺”,那中国到底需要遵循哪些义务、兑现哪些承诺呢?又有哪些状况让美国咬定,中国“破坏了规则”呢?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笔者整理了以下三点。
一,完全开放市场的问题。中国进入WTO后,考虑到对中国内部经济环境的保护,中国享有世贸组织15年的保护期,在此期间,允许中国保护本国部分市场。2016年,中国认为当前的中国市场仍不够成熟,又续签了3年保护期。如今中国已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近几年大谈援非、“一带一路”等项目,已然开启了强国外交的阶段,把中国归类为发达国家,要求其完全开放市场,完全地公平竞争,好像并不过分;但2018年,中国的人均GDP却只有9462美元,是美国的15%,这样看来,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完全开放市场的条件。今年是世贸保护期的最后一年,在这第一点上,中美双方都占理,而中国到底是否破坏了规则、又是否会继续破坏规则,还得看2019年最后4个月的世贸裁定。
二,产业补贴的问题。美国一直控诉,中国的发展是以美国的利益为代价的,中国对国内产业进行了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造成中美之间的不公平竞争。2019年4月18日WTO做出的裁决证明,美国在这点上着实有理。世贸组织认为,中国政府从2012年起实行的粮食“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导致中国粮食收购价格人为地高于市场水平,从而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国内产量,减少了粮食进口,影响了国际贸易。这次中美农业贸易纠纷,美国胜诉。事实上,补贴本国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补贴本国农业的也不止中国,日本、韩国甚至美国自身也有补贴农业的相关政策,其差别就在于,是否在世贸组织规则内进行农业支持与补贴,而中国在这点确实做得不够完美。中美贸易的主要矛盾,其实并不在农业上,而是工业。对于传统制造业,无论美国如何控诉,至今尚未有世贸组织的任何裁决,指明中国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声称”中国制造2025“计划存在违规补贴本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情况,使得在华美企丧失了国民待遇,严重损害在华美企的利益,以此为由对华高科技产业加征关税。但一个科技实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因希望同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知识方面缩小差距而制定的转型升级计划,又怎么能说成是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呢?美国声称,“中国制造2025”对美国企业采取“胁迫政策”,并称中国是为了攫取在高科技产业的经济领导力,以实现自身工业计划。笔者认为,我国并不能仅通过一个10年左右的产业计划,就使得我国高科技产业一跃上升为世界顶端,成为高科技产业的经济领导者,反之,国内企业还需要长时间的博采众长、点滴的沉淀与创新,才能在国际高科技产业中取得较为可观的进步。由此看来,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指摘,显得很无力,反而更像是在打压中国、维护自身优势产业。
于是美国又把矛头指向了第三点,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还是“中国制造2025”,美国指责其会侵犯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称中国的发展动力之一是“剽窃”。虽然中国在入世十几年来,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但需要承认的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较低、维权的民事诉讼程序繁杂、不少纠纷案件的赔偿力度并不足以补偿权利人的损失……中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仍有诸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中国政府对此并非是消极的。而目前国内走在前端的高新技术产业,譬如人工智能行业,其发展的原因并不在于侵犯了别国的知识产权。我国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付出了多年的努力。美国把中国高端制造行业的发展原因归结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中国企业得以努力“剽窃”美国知识产权,进而出于非商业目的制裁中国高精尖的科技企业,其自身才是“破坏规则”的一方。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pRQdmJVIMyy5091m5LN7DjGzy6QuhBrJUQsr9SSsibmPuqqnpxbPbuz7lTjwSzIsy2cicNIwO75XelXdYGcVWAnw/640?wx_fmt=png)
经过以上思考,结合中美贸易的各个阶段,笔者不禁感叹,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在国际政治中,也永远不会有绝对的“公平”与“正义”,强者才能书写自己想要的历史。通过这次不断地刨根问底,笔者粗略地认识到了美方对中发动贸易战的各种原因与动机。通过充分挖掘中美贸易战的前因后果,“知己知彼”,相信我国一定能找到接下来两国博弈的新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第71卷第5期
[2]王孝松、刘元春.出口管制与贸易逆差——以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管制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第33卷第1期
[3]单伟建.贸易战还会打多久?[J]财经.2019年8月19日出版
[4]欧阳辉.谁是牵制特朗普对华贸易摩擦的关键性“政治因子”?[J]财经.2019年7月22日出版
[5]莱斯利.P.诺顿.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几大谬论.[N]巴伦.2018年10月12日报道
[6]张春燕.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之反思与完善.[J]法学杂志.2011年05期
[7]张伟.中美贸易战的演变历程、经济影响及政策博弈.[J]深圳大学学报.第35卷第5期
[8]廖群.中国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吗.[N]经济日报.2018年7月13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