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排放新常态
气候变化是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环境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体量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由高速增长转为更集约且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其碳排放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自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碳排放渐趋平稳。中国正通过实现经济产业升级及大规模低碳技术利用来促进低碳发展,并设计合理路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郑嘉俐同学联合国内外多所大学探讨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碳排放增速放缓驱动力的动态演变。研究成果《The slowdown in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in the new ph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在Cell子刊One Earth上发表。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郑嘉俐,通讯作者为伦敦大学学院米志付博士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教授。此工作是郑嘉俐在伦敦大学学院访问期间完成的。
研究创新
图1 中国2002-2017年碳排放趋势
制定减排政策的关键在于对影响排放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然而,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是复杂的。目前大多数研究仅关注排放驱动因素的静态影响及其构成模式,却忽略了其动态演化的规律与机制,但驱动因素的变化为抵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需要综合驱动因素本身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其变化的内在机制与动因,并将数据集扩展至新常态阶段以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启示。
基于此,该项研究通过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探讨了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中国2002-201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特别关注新常态下的能效提高与消费升级。
研究结论
图2 中国2002-201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效率提升、经济增速放缓及消费模式转变,使得中国碳排放年均增速由2002-2012年的10%减缓至2012-2017年的0.3%。其中,能效提升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此期间抵消了49%的排放增长。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表明了前期相关政策的成效,需保持以延续减排贡献。
同时,新常态下排放增速放缓还由“出口依赖型”及“投资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的消费升级结构转型与人均GDP增速稳步放缓所致。消费模式的动态变化反映出当下发展阶段的状况,应调整来释放未来潜力。该研究的结论对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气候变化及治理环境问题的同时实现低碳发展且加速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尽管面临着严峻的减排形势,中国作为负担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仍作出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的承诺,并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所承诺的各项目标。中国近些年碳排放增速的放缓,表明了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的成效,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章信息
Jiali Zheng, Zhifu Mi*, D'Maris Coffman, Yuli Shan, Dabo Guan, Shouyang Wang*. The slowdown in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in the new ph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e Earth. 2019. 1, 24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