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彝乡昭觉” 获取更多资讯
10月22日晚,昭觉县携手该县彝族服饰传承与设计师阿牛阿呷最新创作的47套彝族服饰“云梦彝山”系列亮相“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的舞台,惊艳全场,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再次在首都展示了昭觉彝族服饰的无穷魅力,这也是色彩斑斓的彝族服饰首次亮相北京中轴线——景山公园寿皇殿,在首都刮起了“最炫彝族风”。这只是昭觉县开展保护、传承、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彝族服饰首次登上“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的舞台
此次大秀以“云梦彝山”为主题,分为云雾初开、梦绕彝山、索玛花开三个篇章。这是昭觉县彝族服饰传承与创新代表人物、非遗传承人、原创独立设计师阿牛阿呷设计的。
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10余场服饰秀将闪亮登场。
2019年,中纺联非遗办在“不重复推荐、坚持推荐精品”的原则上,携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举办的非遗展演项目。今年锦绣中华活动中,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服装服饰和创新设计项目占到演出的半数。彝族、蒙古族、土族、赫哲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服装服饰首次登上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的舞台,以服装服饰为媒介,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审美判断力相结合,通过锦绣中华的舞台,优秀民族文化交融辉映,充分展示各民族兄弟姐妹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礼赞和向往。
“云梦彝山”系列服饰来源于大凉山永不过时的“潮流单品”瓦拉。它是彝人穿了上千年的羊毛手工服饰,作品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为主要元素,意在描绘彝人日常所见的似雪的羊群,层叠的山峦,抒写大山和羊群给予彝人的生命馈赠。
“佳史瓦拉”是彝语,是羊毛纺织和羊毛擀毡、似斗篷的彝族传统服饰,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白天是披衫,到了晚上它就是抵御风寒的被子,是彝族人生活的必备Item。阿牛阿呷选用佳史瓦拉,目的就是要把在凉山最常见的民族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大家感受到民族传统服饰不属于“小众单品”,它可以是基本款,甚至是爆款。
“今天大家看到一切,在彝族人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民族独立设计师,我有责任和使命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艺术在时尚潮流中没有掉队。”阿牛阿呷对记者说到。
在“云梦彝山”整场大秀中,两位来自凉山的彝族妇女在T台上现场擀织羊毛纺织技艺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各路媒体,闪光灯频频聚焦她俩;有一批“老物件”将秀场气氛推向高潮,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目光。这是从大凉山带来的最原汁原味彝族传统服饰,从节日盛装到日常穿戴,带领大家“跨越”千年欣赏彝族服饰文化艺术最本真的美。
阿牛阿呷说到:“彝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这场秀只是取用了最常见的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它们传承至今,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与服装相配的银饰、银牌,精致大气,这亦是彝族传统服饰主要组成部分。“没有银饰的装扮,是不完整的。”
“云梦彝山”彝族服饰秀,只是阿牛阿呷为传承与创新彝族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冰山一角。她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致力挖掘千年彝族传统文化,搭建沟通民族文化精粹、商业市场与社区发展的“桥梁”。
“现代信息如此发达,但很多人仍然觉得少数民族文化距离城市很远,不属于主流时尚。”阿牛阿呷坦言道。而她要做的就是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艺术在时尚潮流中没有掉队。
“云梦彝山”是一个新的篇章,阿牛阿呷将继续抒写自然给予彝人的生命馈赠,属于她的指尖传奇,仍在继续……
据悉,3年来,30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在北京恭王府、杭州千岛湖、雄安、苏州等地与观众见面,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项目在锦绣中华的舞台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彝族服饰之乡”——穿在身上的灿烂民族文化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彝人悠悠的历史岁月。
10月22日,昭觉县携手阿牛阿呷彝族服饰“云梦彝山”系列亮相“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北京中轴线,这只是昭觉县开展保护、传承、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掠影。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不断交流、综合发展的指引下,昭觉县名副其实地国务院评为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
“你永远不会找到两套完全相同的彝族服饰!”昭觉彝人提起自己的服饰,总是显得十分自豪。这并非夸夸其谈,昭觉彝族服饰拥有300余种款式、上千种配饰和上千种花纹,加上缤纷的色彩,想要做到完全相同,实属不易——绚丽的服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千年服饰文化的沉淀,昭觉独特的服饰风格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地区服饰的特色,不仅是凉山彝族服饰的经典荟萃,也是中国彝族服饰的“窗口”。
这个“窗口”,如今正向着世界舞台开放,使厚重的传统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相碰撞和融合。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是大凉山的腹心之地,周边与各次方言区比邻,天然地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昭觉彝族服饰特色古朴、独特而多样,不仅完整地保持了传统风格,还汇集了凉山彝族地区的服饰及服饰文化艺术。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具有彝族族徽的意义,其工艺精湛,独一无二,因此彝族服饰携手彝族毛纺织及擀毡技艺,双双登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昭觉,作为一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却能在首都舞台上撑起一面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民族旗帜实属难得。而早在2017年8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便与昭觉县委、县政府合作,开展了彝族服饰创新设计课题,旨在探索民族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转化,带动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大凉山精准扶贫工作注入创新活力。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部形象的史书,诉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昭觉彝族服饰风格源于自然,选于彝民族生息繁衍所需之物,成为彝民族之本源,并千秋传承。其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近年来,昭觉县委、县政府对彝族服饰文化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昭觉的彝族服饰文化产业也得以大力发展。成立了民族文化发展领导机构,建成了彝族服饰研究所,加强了与知名服装院校和服饰专家的联系,开展了一系列彝族服饰文化研究活动,使彝族服饰文化得到了理论积累和升华。”昭觉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巴久伍牛莫说到。
据悉,为了让彝族服饰得到传承和发展,从2002年开始,昭觉县委政府将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族服饰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开展,通过生产性保护,让传统彝族服饰与市场接轨。
各大媒体聚焦本次活动。
昭觉县还通过举办节庆、参加展会等,推动地方民族服饰文化发展,树立品牌。从2004年举办第一届彝族服饰文化节到现在,昭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彝族服饰文化节。2005年凉山彝族火把节期间,昭觉成功举办“服饰昭觉”分会场活动;2006年9月,昭觉彝族服饰代表凉山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满场喝彩;2007年6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第一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艺活态展演,受到青睐;2007年7月,昭觉“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0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了“第六届国际白银年会”等专场文艺演出;2009年6月,昭觉彝族服饰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艺活态展演;2010年4-5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北京《旅游》杂志、《旅游天地》、北京《旅行家》杂志、北京《户外探险》杂志、北京《时尚旅游》杂志等高端媒体采访团到昭觉专题采访拍摄“彝族服饰文化”;2011年5月举办中国昭觉第二届彝族服饰文化节;2011年11月参加全国彝族服饰展演大赛荣获一等奖;2012年8月受邀参加内蒙古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演活动;2014年昭觉彝族服饰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昭觉彝族服饰参加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展览,充分展示了彝族服饰文化近几年来发展和研究的新成果。2018年7月,昭觉彝族服饰再次参加联合国会议论坛和展览,再次开启了新的辉煌。2018年9月,“2018非遗时尚盛典”暨“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作为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压轴活动,昭觉彝族传统服饰,又一次展现在世界的眼前,这也是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首次亮相北京时装周舞台,惊艳了世界级服装设计师们,在现代的舞台上刮起了“最炫民族风”……坚定了昭觉立足资源优势,走特色化产业路子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凉山日报全媒体
文/图 本报记者 阿克鸠射
责任编辑:马海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