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费主义绑架的年轻人
阅读量:3833473
2019-10-27
(一)始终有人追求“one of all”,但他们永远不知道“烂大街”是什么意思。 zettaranc的某一期节目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球鞋应该回归它实际的使用价值。”无论故事再怎么好听,联名设计师如何如何牛B,能不能用是首先要发问的。 嗅觉敏锐的人肯定会发现资本营造了一种氛围,处在圈子里的人不得不“自发”去购买,心甘情愿和引以为豪的人甚多。我不评价,我只能给你的行为respect。 但我还是庆幸没有陷入这个坑,或者说及时从坑里跳了出来。很少有人看到裹着潮流文化的消费主义,每个人都自认聪明,可惜韭菜注定要被收割,只不过用的不是镰刀罢了。 说回球鞋,其实我个人最大的疑惑在于,鞋子的溢价是否符合价值?市场用了什么手段欺骗消费者?当然,下面会慢慢谈这些问题。 (二)声明:本文仅限口嗨,不接受任何专业性的经济理论批评。 第一点我想说的是“涨价去库存”。学过高中政治经济篇的应该对去库存不会感到陌生。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参见近期美国农产品过剩产能在中国的输入。 一般来说,我鞋摊的鞋子卖不出去,一般就和大卖场大喇叭喊的一样:“吐血大甩卖”。商家通过降低价格的手段,使得底薪阶层也能买到到大牌子。 这样一来,商家虽然拓宽了销路,但是利润在滑坡,实际上还是有点伤。这个时候有个骚操作就出来了,称作“追涨杀跌”。 当年肯德基“激素鸡”的事件曝光后,有记者去采访一哥们,问他最近肯德基有食品安全问题,为啥还去吃呢? 那位兄弟的回答也蛮有趣:“曝光后他们肯定会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现在去吃岂不美哉?” 同样的道理以股票为例,当市场整体下跌的时候,人们都很恐慌,毕竟抄不抄底是不好说的。但是我只要将股票市值不断拉高,并营造一种安全的假象。韭菜就会不断入场。
在韭菜的臆想当中,只要触底反弹就直接财务自由,也是蛮香的。
就好像XH学院跟你说,来来来小兄弟,我们这里都是中大的教师,牛得一批,赶紧报名念书。当然实际效果怎么样大家也知道。 这批韭菜卖家不断被上家收割,接盘,直到泡沫最终破灭,自己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在资本游戏中,人的逐利和疯狂是没有止境的,贪念越膨胀,死得越惨。 (三)第二点就不得不说说钻石这玩意,这个倒是我见过最难以启齿的骗局。虽然“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就拿目前实验室标准来说,化学民工能制造出比开采纯度更高的钻石。 所以这里应有三个问号:??? 问题来了,生产商声称所谓的美好、永恒以及象征承诺的东西,现在就跟墙上的玻璃和地下的水泥几乎等价,那么钻石作为一种象征物,它的价值在哪里? 首先,钻石的价值受众是相信美好故事的人们,他们会自愿花高昂的价格去维护钻石带来的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生产商们也摆出一幅慈爱的表情,挽着新人的双手走向婚姻的殿堂,以及科学家各种疑惑脸。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以“故事”为主线构建了一套符合逻辑的演变。书中阐述了这么一个道理:只要你故事讲得好的,大家都会信你,即便它是你刚才上厕所的时候想出来的... 球鞋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出现诸如联名、花色、复刻或者重制的字样,人们会为之疯狂,噢噢噢地狂叫。但是实际上新的设计可能只是和首发颜色不一样罢了。 结合第一个故事,目前的情况对于接盘侠和消费者来说是这样的:“这球鞋不仅好看潮流有故事,还能升值。不卖等着亏?” (四)第三个问题是郁金香泡沫。学过基础经济学的人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拿最近比较火的AJ34来说,目前这双鞋量少需求多,价格也是在不断上涨。 手里有货的商家只要好好囤着,后期基本上能够小赚一波。当Nike的发货量即将有增加的趋势时,商家也还能接着囤着。 毕竟这双鞋是手机圈的iPhone 11 pro。于是商家手里握着的AJ34就成了一个完美的控盘局面,同时nike的首发的低发货量则维持着控盘价格的高幅度。 但实际上潜在的供应量却可能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字,高昂的价值是市场无法消化的,这是隐藏的风险所在。 只要当上游的商家觉得差不多ok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出售AJ34。首先是一两家微信卖球鞋的开始发售,大家伙觉得还能接受也就真香了。 紧接着,卖鞋的越来越多,识货、毒App以及其他的商家都过来凑一脚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市场消化不了这么高价位的鞋子,老板们只能降价抛售尽快脱手,毕竟一般这个时候鞋子已经很烫手了。 当买鞋的韭菜心满意足之后,基本上Nike的年终促销还有双11,双12就到了。40%off甚至是50%off层出不穷。
别的不说,Nike仓库的AJ34比各位老板堆起来的鞋子还要多。可能比喻不是很恰当,这种情况很类似“无辜”的散户。 直到这个时候,消费者的本金已经消耗完了,同时再往下也没有进入球鞋市场的小白能够接盘了。于是许多接盘侠的球鞋只能烂在手中。 经销商和供应商也不可能不继续出货赚钱,这只能导致鞋子的价格继续走低。最终结束一轮血腥的循环。 (五)写在最后: 其实很早就想写篇类似的文章了,但是限于专业水平有限,部分知识除了口嗨逼逼也就没剩下什么有含金量的内容了。 其实除了AJ,汉服、娃娃、手办以及lo裙的价格异化几乎都是同一个道理。只能说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确实有那么一刻,我下意识地以为是消费升级,但实际上并没有。许多学生仍旧张手跟爸妈要钱,就为了买一双放在收藏夹很久的AJ。亦或者是开了花呗还款,顿顿清水煮面。 话说回来,如果个人有经济实力和收藏兴趣,买不买纯属个人自由。但是如果需要付出生活质量或者让爹妈操劳的,那么恕我直言,你就是个傻逼。
以上